日渐无趣的经典大戏 灌篮大赛的4种创新提案
在它的全盛时期,灌篮大赛可不只是明星赛周末的一项点缀而已,它是一场充满动感的美术展。年复一年,联盟顶尖的灌篮高手粉墨登场,以最慑人的力与美,展现篮球印象派无边无际的想像力。
从Dominique Wilkins、Vince Carter、Michael Jordan到近期的Zach LaVine和Aaron Gordon,他们代表篮球向地心引力宣战,将球场当成他们的创意画布。在球迷的心中,如果错过了灌篮大赛,就等於错过了整个周末的明星赛。
这就是灌篮大赛曾经拥有的魅力。
时至今日,当联盟逐年改弦易彻,将镁光灯更多转至技术取向的舞台,灌篮大赛逐渐失去原有的鲜艳色彩,但它仍然具有卷土重来的无限可能。
灌篮大赛急需重生,这项经典大戏如今了无生气,实在令人沮丧。以下是几个重振灌篮大赛的可能方法:
1. 别再拿人体当道具了
在灌篮大赛使用道具,其实一直以来都带有一种矛盾感。虽然若从创意与推陈出新的角度来看,这项举动还算可以理解,但灌篮大赛参赛者有时候又会用的太过刻意、太过矫情。
2011年灌篮大赛,当时还效力洛杉矶快艇的Blake Griffin跳过一台Kia Optima,从那时候开始,似乎就展开了刻意与矫情的潮流。如果今天Griffin可以用车子当道具,搞不好哪天又有别人搬一台卡车进来球场,或甚至其他更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结果,灌篮大赛参赛者的确开始了这股潮流:他们开始拿人体来当作道具,而且不知道为何,还有越来越多参赛者把这个当作他们的大绝招。还效力犹他爵士时,Donovan Mitchell曾经在同一年的灌篮大赛跳过了总共三个人;当时的金州勇士前锋Juan Tascano-Anderson在之前的灌篮大赛也跳过了两个人,然後以为自己就胜券在握了。
当越来越多参赛者使用这一招,它就变得越来越无趣,越来越缺乏创意。老实说,你可以自己回头想想,那些最经典的灌篮表现,其实很多根本都没有使用道具,而是体能与魅力最纯粹的结合。这也刚好让我们带到下一点。
照片来源:Getty Images
2. 更多星度
明星赛周末前阵子,NBA官方网站和app上有一段访问,是由Turner Sports的主播Taylor Rooks访问Ja Morant,其中一段精华预告抓住了众人的眼睛。
这段预告用有点诙谐的方式提出疑问:Morant会飞吗?答案显而易见,他当然会,大家都知道他会,真正关键的问题是:他会在明星赛周末的灌篮大赛飞行吗?
每位球迷都引颈期盼,但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仍然是否定的。Morant在灌篮大赛的缺席,也让人再次想起我们多年来的缺憾:LeBron James在灌篮大赛的缺席。
当然,LaVine和Gordon都并非超级巨星,仍然演出了史上最经典的一场战役,但回过头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球迷们想要看到的,是那些家喻户晓的超级巨星,
以及他们之间的对抗。
问题是,现在的球星都跑去三分球大赛了。看看今年的参赛名单:三分球大赛有波特兰拓荒者当家後卫Damian Lillard、波士顿塞尔蒂克全能前锋Jayson Tatum,以及印第安纳溜马射手Buddy Hield、沙加缅度国王射手Kevin Huerter,而灌篮大赛则是:休士顿火箭前锋Kenyon Martin Jr.、纽奥良鹈鹕前锋Trey Murphy、纽约尼克中锋Jericho Sims、费城七六人後卫Mac McClung。
在盐湖城齐聚一堂的众多球迷,大部份都不是要来看灌篮大赛的,还有灌篮大赛场上这些他们不认识的球员。他们想要看见的是球星,而且会跟随球星去到天涯海角。
除了星度不足以外,灌篮大赛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虽然赢得灌篮大赛是一件感觉还算酷的事情,但对球星们来说却几乎毫无收获。
赢得灌篮大赛之後,他们可以得到什麽?一座奖盃,也许一点奖金,最多就是一点来自广告赞助商的曝光机会,而这些曝光他们早就都有了。再次强调重点:灌篮大赛还是很酷,但已经不够酷了。
想要吸引球星参加灌篮大赛,就必须想出其他能让他们感兴趣的参赛动机。例如:灌篮大赛冠军可以从球队得到一天的「自由日」,不管那天原本的行程是练球还是比赛,他都可以随心所欲请一天假,去做他需要的治疗、甚至是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不会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