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比一年难看的全明星赛,谈全明星赛正赛改制
在刚结束的全明星赛里,东区明星队以211-186的成绩拿下胜利,Damian Lillard以单场39分、11颗三分球的成绩拿下了「三分球大赛」的赢家。
在这届赛会里,我们见证了历史,这是全明星赛史上第一次有球队轰上200分,211分等於平均一节要拿将近53分,而落败的西区明星队全场也拿下186分,一节也可以拿到48分左右,这场比赛变成了对轰大战,但没有太多防守、肢体接触,反倒是一直在投三分球,在2队289次的出手中,总共有168次的三分出手,但2队只有5次罚球,3次的犯规,可以看出真的没有肢体接触。
从球员视角来看,缺乏足够的诱因且会增加受伤的风险是这几年球员多半不想认真打的原因。
而比起诱因,我认为受伤的风险会是球员更想避免的,毕竟在明星赛後的赛程,大概30场後就要进入季後赛,部分可能在附加赛附近徘徊的球星更是母队重要的资产且唯一的主将,更是球队的吸票机器,即使并不会听到有什麽球员在明星赛受到什麽大伤,但各种大大小小的伤势长期累积在身上,面对激烈的碰撞真的也会增加风险,这也是大家不想要认真肢体接触的原因。
此外,近几年NBA的规则更动本来就越来越有利於进攻者,包含2000年初的防守3秒规则、Hand Check规则,以及为了保护进攻者更频繁的响哨,还有近几年越来越科技、专业化的针对球员弱点去改善,也让这几年的进攻得分、个人单场得分屡创新高。
而回到诱因来看,多数的明星球员并不缺一个曝光的机会,对於早就和球队签下亿元大合约,场下更有各赞助商的大把钞票,钱也不是他们所缺的,而多数明星球员在比较历史定位时比较的是入选明星赛的次数,而不是AMVP的次数,结果到头来,明星赛比的只是一个荣誉,但对於球员来说,却需要附上更多的潜在代价,这也是诱因有限的原因。
即使参考过去MLB明星赛的制度,赢的分区可以获得世界大赛的主场优势,但这依旧会回到当初的问题,也就是每个球员的贡献不同等等,这也是为何会把这个制度取消掉的原因。
从球迷视角来看,可以很清楚知道他们要的东西,秀和对抗性兼具。
从一场秀的来看,理论上这种高比分的比赛会是观众所喜欢的,但这场秀对於现在的球迷来说,是有一点腻的,毕竟这场秀每年都要打,没有一些新意,观众是不会买单的,这也是为何当年Kobe过世後,崭新的赛制,适当的时空背景,造就那年具有对抗性又好看的比赛。
如果没有一直创新制造噱头,观众的新奇感会消失,这也是为何每年几乎都会有新的赛事,像是今年的Sabrina与Curry的世纪三分之战,明年在金州的明星赛或许就会有Sabrina的复仇之战或是浪花兄弟之间的对决等等。
而从对抗性的角度来看,这是NBA少数能够把全联盟乃至全世界最精英的球员放到同一个舞台上对决,每一年不同的球星,不同的组合,不变的是激烈的内容,例如过去Iverson一人掀翻西区明星队这种内容,也能给予大家对於明星赛的一个记忆点。
这也是一些看球较久的球迷,会更喜欢过去的激烈对抗,那些不计任何代价,任何赛事,只要上了场就要给球迷最好的飨宴,最精彩的对决。
套一句Stan Van Gundy在2019明星赛前所说的:「要解决一切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办」
但对於商业联盟的NBA来说,很难想像把明星赛的元素去掉,毕竟原先创立季中锦标赛,就是为了在赛季前半可以有收视高潮,赛季中段的收视高潮给明星赛,最後赛季末以季後赛为最後的收视高潮,要让NBA把明星赛这个元素舍弃应该是不太可能也不切实际的。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从球迷及球队个分出四个重点:诱因、受伤风险、秀味和对抗性。
从诱因来看,我一贯认为这种都要绑球队,因为这些亿万富翁明星球员几乎都已经无欲无穷,少数的慾望应该是总冠军,所以应该是要想办法绑球队的奖励,具体像是给AMVP的球队有豪华税的优惠、增加次轮签等等,那AMVP就可以沿用现行投票的比例,球迷50%、球员25%、媒体25%等等。